一、鑄件結構的工藝性分析:
金屬型鑄造結構工藝性的好壞,是保證鑄件質量,發(fā)揮金屬型鑄造優(yōu)點的先決條件。合理的鑄造構應遵循下列原則:
(1)鑄造結構不應阻礙出型,防礙收縮;
(2)厚差不能太大,以免造成各部分溫差懸殊,從而引起鑄件縮裂和縮松;
(3)限制金屬型鑄件的最小壁厚。
另外,對鑄件非加工面的精度和光潔度應要求適當。
二、鑄件在金屬型中的澆注位置:
鑄件的澆注位置直接關系到型芯和分型面的數(shù)量、液體金屬的導入位置,冒口的補縮效果,排氣的通暢程度以及金屬型的復雜程度等。選擇澆注位置的原則如下:
(1)保證金屬液在充型時流功平穩(wěn),排氣方便,避免液流卷氣和金屬被氧化;
(2)有利于順序凝固,補縮良好,以保證獲得組織致密的鑄件;
(3)型芯數(shù)目應盡量減少,安放方便、穩(wěn)定、而且易于出型;
(4)有利于金屬型結構簡化,鑄件出型方便等。
三、鑄性分型面的選擇:
分型面形式一般有垂直、水平和綜合分類(垂直、水平混合分型或曲面分型)三種。選擇分型面的原則如下:
(1)為簡化金屬型結構,提高稿件精度,對形狀教簡單的鑄件最好都布置在半型內,或大部分布置在半型內;
(2)分型面數(shù)目應盡量少,保證鑄件外形美觀,鑄件出型和下芯方便;
(3)選擇的分型面應保證設置澆冒口方便,金屬充型時流動平穩(wěn),有利于型腔里的氣體排出;
(4)分型面不得選在加工基準面上;
(5)盡量避免曲面分型,減少拆卸件及活決數(shù)量。
四、澆鑄系統(tǒng)設計:
根據(jù)金屬型鑄造的某些特點,在設計澆注系統(tǒng)時須注意以下幾點:金屬澆注速度大,超過砂型的約20%。
其次,在液體金屬充型時,型腔里的氣體要能順利排除,其流向應盡可能與液流方向一致,順利的將氣體擠向冒口或出氣冒口;
此外,應注意使液體金屬在充型時流動平穩(wěn),不產生渦流,不沖擊型壁或型芯,更不可產生飛濺。金屬型的澆注系統(tǒng)一般分為頂注式、底注式和側注式三類:
(1)頂注式,其熱分布較合理,有利于順序凝固,可減少金屬液的消耗,但金屬液流動不平穩(wěn),易進法,鑄件高時,易沖擊型膠底部或型芯。
若用于澆注鋁合金件,一般只適用于鑄件高度小于100毫米的簡單件;
(2)底注式,金屬液流動較平穩(wěn),有利于排氣,但溫度分布不合理,不利于鑄件順利凝固;
(3)側注式,兼有上述兩者的優(yōu)點,金屬液流動平穩(wěn),便于集渣,排氣等,但金屬液消耗大,澆口清理工作量大。
金屬型澆注系統(tǒng)的結構與砂型鑄造基本相似,但由于金屬型壁不透氣,導熱能力強,因此要求澆注系統(tǒng)結構,能有利于降低金屬液流速,流動平穩(wěn),減少其對型壁的沖刷。
除應保證型腔內氣體有充裕的時間排除外,還保證在充型過程中不得產生噴濺。
當用金屬型澆注黑色金屬時,由于鑄件冷速大,液流的粘度急劇增加,因此多采用封閉式澆口,其各部分截面積比例為:F內:F橫:F直=1:1.15:1.25
希望以上的內容可以幫助到大家,覺得有用的話,可以收藏起來了哦~
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侵刪。
文章部分來源于網絡,侵刪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bbs.zz361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872957
內容來源:鑄造論壇 - https://bbs.zz361.com/
文章部分來源于網絡,侵刪。
原文地址:https://bbs.zz361.com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872957
內容來源:鑄造論壇 - https://bbs.zz361.com/